朱炳仁,1944年11月生,无党派,研究员职称,清同治绍兴“朱府铜艺”(被国家内贸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四代传人,被中国文联及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已公示)。代表作有《灵隐铜殿》、《桂林日塔》、《雷锋塔》、《会场百幅铜浮雕》、《灵山百子弥勒》等。作品获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和银奖。朱炳仁的突出成就在于铜雕建设领域的贡献。中国现代铜建筑的三大开山之作:杭州灵隐铜殿、桂林铜塔、杭州雷峰塔,均出自其手。2006年6月恢复了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峨眉山金顶、铜殿,成为国内外最大的铜建筑群,奠定了朱炳仁中国当代铜建筑领先的地位。以铜为载体的书法壁挂因装饰需要应运而生,成为书坛新的奇葩。创造现代铜书的是铜装饰工艺大师朱炳仁,他因创建桂林铜塔和杭州雷峰塔而名闻遐迩。朱炳仁制作铜书缘于1996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香港回归铜雕门之时,他将8幅启功先生的书法制作成高2.5米、宽1米的铜书壁挂,装饰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由此,朱炳仁开始了自己的铜书壁挂创作历程。朱炳仁出生在书法家之家,从小便师从父亲学书,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既继承了父亲峻厚、遒劲、朴质的书法风格,又自成笔势雄浑、洒落奔放的格调。优厚的书法造诣使朱炳仁铜书有了书法美,近年来制作的100多幅铜书通过铜工艺处理,强化并扩张了他书法外在的形式美。他还将绘画、雕塑和书法三种艺术样式综合运用,构成富有装饰性的铜书壁挂。书法本身的笔墨章法、线条构架、流动气势,加上相应的雕塑、绘画互相补充、互相衬托,铜书壁挂便呈现出华贵而古雅的立体美。铜书的美要通过铜工艺来体现。被称为“中国铜雕王”的朱炳仁对铜的秉性的了解,如同书法家对纸张肌理的了解。他熟悉铜在铸、锻、刻不同工艺中出现的纹理美,熟悉铜在氧化涂饰及镶、錾、镂、焊时的质感、色感、触感和视感,或行云流水,或山峦层叠,或粗犷砺烈,或细腻工巧,真是变化无穷。有了书法和铜工艺两翼,朱炳仁的铜书达到了和谐之境。每当创作铜书之时,朱炳仁总要根据书法的内涵来一番创意、构思和运筹,用什么具象体现书法的意境,用哪些工艺使书法、雕塑、绘画形成整体美,用什么手法展示色泽美。例如,挂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壁挂铜书,不仅再现了启功书法的原汁原味,而且经过铜装饰更显得古朴、华贵。挂在杭州国际机场的巨幅铜书壁挂,内容为西湖诗词,饰以荷叶荷花,采用铜版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古穆、精致的气质。杭州吴山的《临安胜迹图》,书画并茂,是朱炳仁“紫金刻铜雕”新工艺的代表作。朱炳仁的铜雕作品已布及峨眉山、普陀山、大雁塔等名山胜地,但他创作态度十分严谨,他说:“每一件重要的铜制品,我都将其视为交给时代的作品,留给历史的文化财富。”艺术成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政协委员朱炳仁在铜建筑理论上述著颇丰,是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第一人。朱炳仁在铜艺术领域拥有52项国家专利,多层次锻刻铜浮雕艺术、紫金刻铜雕艺术和现代铜书艺术都取得了众所瞩目的开创性成就。作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收藏、陈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1世纪封面人物论坛专著中称:“人类的事业中,数艺术最为经久不衰;艺术的门类中,数铜雕最为亘古不变;铜雕艺术大师中,朱炳仁先生当之无愧为一代宗师”。